家私介紹


民國99年7月18號在高雄電腦展買了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PENTAX  K-X,那時什麼都不懂,看到特價19,900元又是白的相機就買下去了。原本是要買SONY NEX ,在銷售人員的建議下,就買了這台相機。 


很多CANON或是NIKON攝影玩家很看不起或是沒聽過PENTAX,我也是用了很久才發現原來PENTAX是一間具有悠久歷史的公司,早期甚至在M42鏡頭時代跟蔡司平起平坐,可見得他們光學工藝非常了得。 
當然買的時候也有諸多考量,比方感光元件比m43系統大,假如有專業需求時也能派上用場;或是去展場拍SG時,麻豆會特別注意你的相機,而且她吃3號電池出門在外很容易買到備用電池,這也是買下她的因素之一。 
一開始只有這KIT鏡頭Pentax smc DA 18-55mm F3.5-5.6 AL,輕巧又跟白色機身搭配,拿出去就是矚目焦點。
IMGP3768


後來覺得不夠遠又買了Tamron AF 18-200mm F3.5-6.3 XR Macro A14,長短兼備,但長焦時畫面鬆鬆的,許多活動我喜歡帶這顆鏡頭去工作。
IMGP3753

然後開始對鏡頭有點了解時就發現PENTAX原廠鏡頭貴的要命,副廠鏡頭少的可憐的窘境。
在民國100年7月到GOMAJI打工後,覺得要有顆專業鏡頭協助工作,東挑西選買了這顆cp值高的
SIGMA 17-70mm F2.8-4 DC MACRO OS HSM作為商業攝影之用。缺點嘛就是耗電,比其他鏡頭要多耗掉一倍以上的電力才能搞定他的超音波馬達,現在只要是室內活動或是需要拍商品時都會用它。
IMGP3777

2012年初覺得應該買個定焦鏡來把妹了,Pentax smc DA 35mm F2.4 AL就出現在防潮箱裡,對焦超級不準,練了很久還是掌握不住他的特性,但準焦畫面很讚。
IMGP3763

之後因為工作壓力的關係開始參與外拍活動,想多看看妹也想練技術,幾回合下來發現上述鏡頭都沒有很好表現,找著找著發現老鏡這個區域還蠻容易入手的,也就這時才知道PENTAX不是只會做彩色相機,還是個光學工藝很有歷史的廠商,也才了解原來從前有個M42規格的大一統時代。

Pentax smc A 50mm F1.7  買的時候在A與M搖擺不定,最後先買了可以利用機身控制光圈標示為A的這顆鏡頭。
IMGP3746

差不多同時間也買了Pentax smc M 28mm F2.8 ,使用之後就知道A其實沒多大用處,手動光圈鏡頭上轉就好了,何必在機身轉。這顆鏡頭還蠻好用的,不容易失焦,很容易拍出外暗內明的層次感,沉鬱是特色。
IMGP3726

邊買邊找資料開始對德鏡有興趣了,就順便買了Meyer Optik 135mm f2.8 MC,原本應該是M42規格,買來就已經被改成PK環了。後來在網路上搜索到一些資料,這鏡頭可能是大陸那邊用舊零件製作的拼裝貨,雖然散景超美,光圈全開畫面也很銳利,但若講求原汁原味的Meyer就不用花太多錢買這隻,千萬別被某些賣家唬了。
IMGP3747

過了沒多久八羽怪(實際上是六羽啦,前幾代才是八羽)HELIOS 44M-7 MC 58mm F2這玩意也在我手上了,特點是漩渦散景,有了他之後幾乎就沒在用Pentax smc A 50mm F1.7 。
IMGP3728

這也算是真正買進的第一顆M42鏡頭,這點PENTAX玩家可說非常幸運,完全不需要合焦晶片就能聽到bb聲。他後面有個頂針專門控制光圈,上網爬文之後一不想花更多錢買特殊轉接環,二也不想用快乾更別提螺絲根本拆不了,於是我用膠帶配合一般轉接環解決這難題。
IMGP3732
(外拍換鏡頭時,拆卸過程容易把膠帶扯落,用快乾黏住頂針比較實際)

總覺得135太長,50又太短,於是把目光轉向85mm這區塊上,可是不管新舊或品牌都爆貴。權衡許久(大概一星期吧)終於買了Pentax smc M 85mm F2.0,特點是紫邊超嚴重,在大光圈下非常容易有紫邊,白天容易糊糊的。
IMGP3738



以上到民國101/12/27為止的家私概況,手上還有個小姨丈給我的NIKON FM2 +三管SIGMA變焦鏡頭,也許哪天想到了就會拿來用。
過一陣子也可能買個蘇聯或東德蔡司的鏡頭也不一定,畢竟攝影真的是個無底洞,哈哈。


民國102/01/18新增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.4一顆,屬於最後一版型態.
久聞這顆鏡頭大名,便宜好用,只花3000就買到手...當然轉接環也是另一筆費用啦=    =
用鏡頭轉接環不太容易對到焦,改用機身轉接環之後就好多了,但是手動模式時測光不太準需要多拍幾張才能抓到正確曝光。

IMGP6480

2013/02/08多了兩顆Carl Zeiss Jena...我終於攻頂。 
想了很久,乾脆買下Carl Zeiss Jena 20mm f2.8 Flektogon,免得心理總是有種缺憾糾纏著...XD 
最近對焦19mm,M42時代最強廣角鏡之一,數年前還可以用7000台幣買到,現在不管是台灣還是eBAY都要500美金上下,想要買比較便宜的蔡司20mm除非遇到好人,當然PENTAX或其他老鏡有更貴的,但那已經不是我需要的鏡頭了。
IMGP9564
那個時代,買鏡頭跟相機是一種象徵,不管是日本或是東德都會用皮套來彰顯價值,希望買回去的人能夠好好珍惜


反正懸念已久,就隨口問問買兩顆有沒有打折,所以Carl Zeiss Jena 135mm F3.5 Sonnar就順便入手。
IMGP9556
(東德蔡司最容易入手鏡頭,台幣大部分落在5000~7000左右。)
以上兩顆CZJ都是黑鐵版,皆有MC度膜,鏡頭上都有DDR縮寫字樣,證明的確是原裝貨。這陣子內心的渴望就到此為止,接下來就是等PENTAX出全片幅吧。

才說渴望到此,結果幾次外拍發現拿不同牌子的鏡頭,同一場次拍的顏色都會不同,於是興起了不如就把焦段湊齊的想法。於是東蔡成了第一個目標,基於個人某種歸類狂偏執喜好,既然前兩顆CZJ是紅MC,接下來這顆也非得是紅MC不可。



IMGP4253

Carl Zeiss Jena(aus Jena) 50mm f1.8 Pancolar  2013/04/10到手
這個鏡頭不難找,但是要找到價格合理的紅MC就很難了,下標的時候有點粗心,他上面的牌子打的是aus Jena(早期東蔡與西蔡有發生過爭名,東蔡只好用aus暫代)而不是Carl Zeiss,打開包裹時有點傻眼,這算小小的遺憾吧。但這好像不是重點...
IMGP4264

鍍膜算好,但疑似有清洗過的痕跡,鏡頭後金屬部位的傷痕也太過跨張,真搞不懂前幾個使用者怎麼保養的。經過外拍證明畫面異常銳利,比起手上其他鏡頭來的強很多!
想到自己的偏執然後又看著大姑媽這幾顆孤單的鏡頭,我想下面過不久又會有新家私出現了。

2013.04.28
過了不久以後 ....
是的,最近加班加到天昏地暗,竟然隨手看看網拍也隨手問問,然後就買了兩顆鏡頭。
 Pentax Super- Multi-Coated Takumar 35mm F2
IMGP4670

Pentax Super- Multi-Coated Takumar 135mm F3.5
IMGP4681

看著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.4有點寂寞,最近下班搭捷運回家時就會找找比較接近的Takumar鏡頭,不小心就找到很便宜的35mm F2。拍起來容易失焦,縮光圈拍白色物體依然有柔光效果,就是不銳利啦... 
記得大部分的賣家都賣到8000左右,我用同樣價格外帶一支135/3.5鏡頭回家,算是有點運氣吧。135還附皮套,但內部的海綿已經變成細粉,已經失去裝載鏡頭的功用,皮套外表也很爛,基本上是多餘的一件配件。 
這樣繼Carl Zeiss Jena有大三元組合之後,SMC Takumar也可有三元組合可以去外拍囉。 
民國102年.7月
看著Pentax smc A 50mm F1.7跟另外兩顆Pentax smc M 系列鏡頭似乎有點格格不入,
於是在拍賣上用低價標來了Pentax smc M 135mm F3.5與Pentax smc M 50mm F1.4。
Pentax smc M 135mm F3.5買來時有霉絲,送洗之後,鍍膜還是很完整,算是運氣。
IMGP2731
跟Takumar135/3.5相比,這顆比較銳利,也比較小隻,如果嫌M42轉接麻煩的話,買這顆鏡頭當一般望遠鏡頭是不錯的選擇,而且散景也很優。 
Pentax smc M 50mm F1.4是很常見的標準鏡頭,也是傳說最容易霧化的一顆...這好像不是好事。 
本來是想買1.7那顆的,比較銳利也必較耐用,但看到標價實在是不買可惜。
IMGP2736
如果跟A50/1.7相比,似乎比較不容易有紫邊,光圈全開下依然有不錯的銳利程度。跟M85/2比起來更具實用價值,應該是非常容易入手而且實用的好鏡頭呦。

民國102年8月底,看到PFC團購,想到眼睛越來越不好,就跟著買了PENTAX K-01
雖說有峰質對焦,但廣角鏡使用起來準焦機率不高,不過其他手動鏡使用起來已經比KX好多了。

(雙白機合體)

可能有人會問幹麻不買K30或K50?
考慮到螢幕對焦情況下,快門動作少了抬起反光鏡這個步驟,K01其實這樣使用手動鏡比較方便,值得大家參考一下。

民國102年.09.28
雖然已經有Carl Zeiss Jena 20mm f2.8 Flektogon , 但對焦實在不太靈光,於是Carl Zeiss Jena 35mm f2.4 Flektogon就到手上了。
IMGP4284
當初買老鏡是因為PENTAX對焦不甚準確的結果,基於工作上拍活動記錄需要,來一顆兼具廣角跟人像定焦小廣角,好像就很理所當然了。
拍起來銳利度非常良好,Takumar35mm比不上,不負東德蔡司威名。

民國103.03.05 跟老鏡慢拍買的八羽怪第一代到手。
特別的銀色HELIOS 44 MC 58mm F2,一上架就忍不住買下去。前段光圈設計,跟目前多數鏡頭的使用習慣非常不同。
只是接環轉PK卡口沒有很合,推測原本是M39規格加上轉接環後變成M42,然後我又轉接PK......卡口上的縫不知道會不會跑進灰塵?

IMGP2772

IMGP2769
(USSR製造,小時候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已經是過去歷史)

IMGP2776
(兄弟合體,很清楚看到光圈葉數的差異)


民國103.5.27很有名氣的勝利之吻出現在我眼前。所謂的勝利之吻指的是那張美國二次大戰勝利遊行,一位水兵當眾擁吻護士的照片,而照片就是這顆鏡頭拍的,所以Meyer-Optik Gorlitz Oreston 50mm f1.8有了這稱呼。
IMGP2063

IMGP2066

屬於斑馬鏡時期第一代,光圈有22級,跟另一款16級的相比,本鏡比較長,有兩圈黑白相間的條紋。側邊有個控制光圈的按鈕,不好用,要一直按著,縮光圈才有反應,可能把頂針黏起來比較好。拍起來覺得不銳利,遠拍解析力不好,用來拍植物很有味道,拍人像則會修圖修到不知所措。

民國103.09.25來義大之後使用廣角鏡頭的機率頗高,張力頗讓人動心,最近也蠻喜歡拿廣角鏡頭出去遛達,也一直想再找變形抑制不好的老鏡來用用,但看來蠻難找到的。 
會買下Pentax Super-Multi-Coated Takumar 24mm F3.5的原因,大概是覺得購便宜而且用的到,比起Carl Zeiss Jena 20mm F2.8 Flektogon價格更便宜,24mm的視角在拍攝建築上也夠用,算是CP值有滿足到。
_IGP8692

重量輕巧、遠端銳利、近拍散景柔順 ,除了抗耀不是很好,目前看來表現非常不賴,以後出門大概會常使用她吧。
民國103.12.13這天期待已久的 SONY α7終於登場。趁著第二代新機出場的時機,在東森購物網站以38,000不到的價格買到,如果扣掉附贈的快門線、記憶卡,價格不會比水貨差多少。 
交貨中間,還發生店家寄錯機種,把第二代α7當成第一代來出貨,幸好店家一出貨就即時發現,立刻就叫黑貓掉頭...好像對我來說沒有很好喔?




剛拿到手也不管熟不熟悉就立刻拿去外拍,大概10分鐘就熟悉操作方式,對我這種玩手動鏡的人來說,是一台很棒的相機,原本的閃燈也能用手動方式控制,這樣比較下來,「跳家」玩全幅機種可以省去很多開銷。

_DSC5123_1

 _DSC5124_1
民國104.5.11,跟網友買的西德「御三家」之一 A. Schacht Ulm Travelon 50mm f1.8也成為我的夥伴。
比東德同等級的鏡頭 略微小巧輕盈,銳利度不錯,但顏色不像空氣大說的那麼濃烈,因為本顆鏡頭據稱罕有,連空氣大也沒摸過。散景不誇張,所以也蠻無趣的,拍RAW檔調色才顯得出解析力的能力。


有陣子放棄婚攝的念頭;不過最近碰巧有堂哥、同事、同學陸續找我幫忙拍,雖然用雙機雙手動鏡頭不是難事,可是想想電光火石一瞬間的記憶似乎用自動鏡頭比較合適。礙於仍有車貸在身,就想說把SONY α7與PENTAX K-01來做一個高低差的搭配。
於是民國104年11月初買進水貨Sony Carl Zeiss Sonnar T* FE 55mm F1.8 ZA以及二手Tamron SP AF 10-24mm Di II LD B001
DSC01491
先來說說預計用在PENTAX K-01的Tamron SP AF 10-24mm Di II LD B001
頭一天拿到他試拍時就發現,全然忘記為何栽入手動鏡頭領域,因為 PENTAX前幾年的相機對焦系統普遍不佳,為了這個才慢慢玩起老鏡。當K-01接上Tamron 10-24mm時,就變成了災難,花了兩天時間測驗,結果用手動對焦比較準...根本就違背當初買他的理由。雖然超廣角很威,拍人像也算不錯;但想想花同樣的錢我可以買到不錯的老鏡,而且Tamron 10-24mm又很大一支,真拿去拍婚攝很不方便,就只好認賠賣出。
DSC01483

再來是Sony Carl Zeiss Sonnar T* FE 55mm F1.8 ZA
我的SONY α7買來就沒用過自動鏡頭,所以剛接上55mm F1.8時,非常不習慣,直到今天才搞懂相關的對焦設定。
DSC01487
跟手上的東蔡老鏡相比,檢視拍照結果有種貴在自動對焦的感覺,加上一開始對焦設定沒搞懂,有種想把它賣掉的念頭。
弄懂對焦設定後,我想拿來拍婚攝應該會蠻好用的,這樣另外一台二手的 SONY α7就可以接手動廣角...是的,又買一台 SONY α7準備高高配,原來高低配就捨棄。如果兩台SONY α7手動老鏡拍婚攝用的習慣,可能會把這顆55mm F1.8賣掉也不一定。

(有種複製貼上的感覺)

民國104年12月底,在夢時代逛街時,無意中看到SONY促銷方案,加上週年慶折扣,於是乎傳說中α7只能買一顆就必買的鏡頭Sony Carl Zeiss Vario-Tessar T* E 16-35mm F4 ZA OSS入手。
DSC02546
(有一種要破產的心情) 
我只能說,超級好用的鏡頭,廣角端用最大光圈拍攝依然銳利,拍人像個個都變成180,跟55mm F1.8搭配起來,活動拍攝構圖靈活許多。


幾場拍婚攝的經驗,總覺得有必要取得一顆中長焦鏡頭,不然我這種不太擅長交際的個性,很難直接要賓客讓我拍。 
於是躲著拍,用長焦鏡頭拍好像就成了一種合理的選擇。考慮幾種方案,甚至連手動老鏡都再度用上,沒自動真的很不方便。 
民國105年12月底,盤算許久終於想開了,就是把二手的α7賣掉,然後買下二手的Sony 70-200mm F4 G OSS就算一時沒婚攝拍,也不會有太大的成本壓力。
DSC07982
(跟網友買來的二手公司貨,遮光罩有裂縫所以收入價格還算便宜) 

DSC08052
(第一次用鐵人膠帶,把遮光罩遮一遮,假裝看不到缺陷)
會買這顆鏡頭的原因,主要是通用性比較廣泛,比起85或是90,如果在宴會廳這種可能一時換了不鏡頭的時機,70端比較有優勢。況且長焦的散景也不會比較差,是一種考量成本下的合理決定...當然要有案接才真的知道合不合理。
民國106年元旦,好像也沒隔多久,在賣了一台α7後,又上網訂購了α7ii。

霧面漆跟第一代是最大不同?碰上SONY的70週年促銷活動,想說皮套底座、跟背包,算算也蠻省的;但實際上卻感到失落。原廠皮套質感輸給陸製正皮底座,那個70週年紀念包很沒人體學設計,不如送個真正相機包來的實際。總之,有五軸防震來對應70-200應該會很好用。原先α7上常見的飛碟光,似乎不會在二代上發生,我想拍攝婚攝應該更上手才是。

A7200355

攝影真的是個錢坑興趣,縱然我屬於節制的攝影人,也免不了想要來顆中長焦大光圈的鏡頭。糾結在蔡斯Batis85/1.8與新登場SONY85/1.8之間許久,民國106年12月趁著網路1212特定促銷日期選購了Sony FE 90mm F2.8 G Macro OSS...把兩個選項都淘汰,哈哈。
原因無他,一來很少用到F2以上拍照,二來除了人像之外,我也會拍花花草草以及美食,上述兩顆F1.8鏡頭相比之下反而沒有很實用。當然一開始也是會覺得這顆鏡頭可能會有對焦速度太慢的問題,實際用來拍人像甚至婚禮,速度根本不用煩惱,且最大光圈就很銳利 ,用來拍風景也不差,通用性甚至比70-200好很多。

A7200690

(忍了一年終於還是買了SONY α7iii)

民國107年12月27日到手,本來以為會提早拿到的,下單時用中信紅利換很多雅虎超贈點,想說趁有貨而且分了6期並多送一棵電池的情況下,趕快買一買,結果還是多等了幾天。甚至來不及測試,就直接拿來拍婚攝...想來我也是很大膽的信任這台相機的能力。
當然電池夠力是個購買誘因,至於對焦能力,我不敢說連續對焦拍照有很好用,而且拼連拍速度本來就不是我愛的招數,所以拍婚攝拍活動,還真的沒用到眼控連續對焦。不過觸控螢幕對焦加上縮光圈拍照,對我來說就蠻好用的,由其實拿廣角鏡頭時,對焦特別有感,以往對不到臉孔的範圍,對三代機來說就沒有問題了。
(來個三代同堂,用沒幾天,熱靴蓋就飛掉了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想跟我聊天?那就聊吧